- 发布日期:2024-12-21 09:22 点击次数:92
#华为mate7#
华为的Mate70系列和Mate X6一出场,确实是件让人振奋的事。其实不光是国内,国外一些科技机构和媒体的反应也让人印象深刻。这些机构的特点是,总爱拆拆拆,然后指指点点——从早期的麒麟9000,到后来的麒麟9000S,再到现在的麒麟9010,华为的一举一动似乎都成了他们的研究对象。可是,他们的“结论”往往像是来自另一个世界。
台积电的反应,耐人寻味
想想去年Mate60发布的时候,国外媒体和台积电是什么态度?芯片刚被拆解出来,各种评价蜂拥而至——“制程落后!”“良品率太低!”“这是赔本买卖!”彼时台积电高层甚至直接表态,说华为这种做法是不可能持续的,暗示他们最是在“烧钱”。
现在回过头看这些言论,是不是有些“啪啪打脸”的意味?Mate70一出,余承东亲口说这是“史上最强Mate”。不光性能强,供应链也相当稳,甚至能支持Mate X6这种高端折叠屏机型同时发力。这背后意味深长:华为的芯片产能已经远非从前。
展开剩余72%大规模量产背后的故事
这让我想到一个问题:产能提升意味着什么?对于智能手机行业来说,高端芯片的量产能力是一家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象征。之前国外机构猜测华为可能“吃力不讨好”,甚至连台积电掌门人刘德音也公开放话,称华为的技术和台积电“永远不在一个层级”。可是,现在华为不仅能量产高端手机,还推出了搭载高性能车机芯片的尊界S800。
这种变化是怎样发生的?很可能是三方面的突破:一是工艺改良带来的良品率提升;二是自研设备逐步成熟;三是供应链的全方位重建。而这背后还有更大的信号:华为已经掌握了全流程的制造能力。
尊界S800释放的信号
说到尊界S800,外界很容易把它看作一台普通智能汽车。但如果仔细观察,这款车的发布其实别有深意。华为自研车机芯片的搭载,让人联想到之前在芯片领域的布局:从麒麟9000系列,到麒麟9000S,再到现在可能的麒麟990A或更先进的产品。车载芯片和手机芯片有本质区别,适配场景不同,但研发难度丝毫不逊色。这意味着华为的自研能力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智能手机领域,而是扩展到了整个消费电子和智能交通领域。
为什么台积电被“打脸”?
有人可能会问,台积电的反应是不是有些“过头”了?事实上,作为全球晶圆代工行业的领导者,台积电过去一直是不可撼动的存在。即便三星奋力追赶,在技术和市场份额上依然无法撼动它的地位。而华为的突围,恰恰触碰了台积电最核心的优势——先进制程的绝对垄断。
当初,台积电和国外一些机构的言论或许有两层含义:一是低估华为,以此“稳定军心”;二是高估芯片代工的门槛,认为华为不可能实现量产。而华为用事实证明了,虽然困难重重,但自主研发的道路并非无解。这不仅是对外界的有力回应,也让整个行业重新思考芯片技术的壁垒。
未来,谁更值得期待?
接下来,华为还会带来什么样的惊喜?这事儿现在确实不好说。或许是更强的麒麟处理器,或许是完全重新定义的智能终端产品。但可以肯定的是,台积电“永远领先”的神话正在逐渐瓦解。
这让我想到一句话:“科技是需要迭代的,领先也是相对的。”从华为的逆袭故事中,我们能感受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力量,更是毅力和信心的体现。在未来的全球科技竞争中,谁能笑到最后?也许,我们需要一点耐心。
发布于:江西省